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benqimuci xinwengonggao jingxuanzhuanti guokanliulan wangluoshoufa beiyinpaihang xiazaipaihang liulanpaihang caozuorukou wenbenneirong xiazaizhongxin lianjiezhongxin fangwenliangtongji papernavigation benqimucitupian wangluoshoufatupian beiyinpaihangtupian xiazaipaihangtupian liulanpaihangtupian xinwengonggaosimple xiazaizhongxinsimple lianjiezhongxinsimple jingxuanzhuantisimple
2025年05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政治话语的民族艺术转译——以中央访问团文艺演出实践为例

苍铭;马晨昆;

文艺表演是传播国家话语的重要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央访问团的文艺演出在民族团结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文艺工作者跟随访问团深入民族地区,通过编排音乐舞蹈节目,采集、整理及加工创作少数民族文艺作品,广泛宣传民族政策。他们采用“化旧为新”的方法,将政治内涵注入民族艺术形式,实现了政治话语的民族艺术转译,并推动民族艺术符号的重构与升华。实践证明,音乐舞蹈艺术是一种能够跨越文化差异的通用语言。这种以艺术为载体、以情感为纽带的工作方式,不仅推动了民族政策从文本到实践的转化,更促成了政治话语与民间文化的深度融合,对增强边疆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作用。

2025 年 05 期 v.42 ;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构建研究”(24JZD034)阶段成果
[下载次数: 258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33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多模态技术赋能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的机制与路径

高承海;王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数字化时代,多模态技术的兴起为解决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蒙教育中文化符号抽象性与幼儿认知具象性之间的矛盾提供了创新路径。认知心理学、教育神经科学与具身认知理论为理解多模态技术赋能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蒙教育提供了学理性解释,构建起符号转译、神经编码与具身实践的整合机制。而分层递进的多模态资源整合、具身认知导向的多模态教学创新、“园家社”协同育人网络的构建,以及教师多模态教学能力发展体系的建设,这一系列框架设计为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的具体实践、深化实施创造了可行性。

2025 年 05 期 v.42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校教育研究”(BMA230022)阶段成果
[下载次数: 268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23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

清代以来西北地区土汉民族交融的实践论析——基于民间文献《闲词一宗》的历史文本分析

杨文炯;桑凡;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共同性生成的重要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途径。通过对光绪末年甘肃平番县先密沟水磨乡约纠纷的考察,可以发现这一时期土汉民族交融汇聚的微观情境。所谓土汉民族,更多的是就其地方性政治身份的差异而言,双方之间的边界或身份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呈现因人、因时、因地、因利而宜的流动性或有意的模糊性。随着土汉民众间频繁的婚姻、物产、土地等交往交流,逐渐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局面。双方之间的身份差异也在长期的齐民话语导向下不断消弭,“土民”(土官所管之人)逐渐获得与汉族同等的法律地位,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建立起和谐平等的乡邻关系。在此基础上,“土民”依据其自身的主体性主动接纳、学习汉文化因素,使得土汉民族文化与习俗不断渗透交融。这一层级递进的共同体连续谱之生成过程成为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结构过程的局部缩影。

2025 年 05 期 v.42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研究”(22JJD850013)阶段成果
[下载次数: 185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老年社会学研究

农村养老服务供给模式优化的协同路径及其机理分析——基于S村的案例研究

王进文;

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具有显著的短板效应,如何弥补这一短板还须回到基层社会中探寻治理之道。基于S村田野调查,引入协同治理理论,建构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分析框架,探讨养老服务协同供给过程和机理。研究发现,政府政策赋能、多元主体动机耦合及地方社会资本密集,构成个案村养老服务协同供给的初始环境。立足此种环境,以政府行政为引领中心、以村社集体为统筹中心、以市场主体为承接中心、以老年群体为动员中心的组织结构和角色分工得以形成,并经由主体利益协同、行动资源协同、治理机制协同等互动实践,促动养老服务协同供给绩效产出。提供了农村地区通过整合多重机制、置于乡村建设视野来创新养老服务供给模式的有益启示。

2025 年 05 期 v.42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农村社区治理创新问题研究”(22&ZD173)阶段成果
[下载次数: 548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24 ] HTML PDF 引用本文

老年人数字行为的变迁机制与分化逻辑——基于2016—202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动态分析

赵晓航;李建新;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国“银发数字鸿沟”不断缩小。利用2016—202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分析老年人互联网使用率上升和使用模式变迁的驱动机制,并考察多种因素对互联网接入与使用模式影响的时期变化。研究发现:(1)资源禀赋(物质、认知、社会资源)与机会背景(区县互联网普及率)的改善提高了老年人数字接入率。(2)老年网民结构日益分化,浅层与深度用户并存,资源禀赋与机会背景的变化共同推动了互联网使用模式的变迁。(3)资源禀赋与机会背景对老年人数字行为的影响持续增强,老年群体内部的数字鸿沟逐渐显现。研究结论为构建数字包容型社会和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政策启示。

2025 年 05 期 v.42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老年人数字失能的多维成因与治理路径研究”(23CSH061)阶段成果
[下载次数: 557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5 ] HTML PDF 引用本文
乡村振兴探索

新质生产力赋能民族乡村振兴的价值、问题及其破解

周明星;

贯彻落实“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的国家重大战略,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需努力抓好新质生产力赋能民族乡村振兴这一环节。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能够推动民族乡村产业振兴发展、助力民族生态宜居建设、助推民族乡村精神文明塑造、驱动民族乡村社会开展有效治理、利于民族乡村群众追求富裕生活。针对新质生产力赋能民族乡村振兴存在的技术赋能有待加强、民族乡村生产力结构尚需调整、产业转型升级亟须强化、全要素发展仍需整合优化等困境,须打出“技术+结构+产业+要素”组合拳,有针对性地注重技术赋能、优化民族乡村生产力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整合优化发展要素,多措并举,协同发力,以期实现新质生产力驱动民族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

2025 年 05 期 v.42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话语传播创新研究”(22CKS037);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新时代工匠精神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逻辑机理与实践路径研究”(24XJC710008)阶段成果
[下载次数: 595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4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数智赋能与文化驱动:偏远乡村可持续发展新路径研究

胡潇;王天夫;

基于“数智赋能-文化驱动”融合发展框架,将数智技术的工具理性与乡村文化的价值理性相结合,甘肃省甘南州迭部县扎尕那村走出了偏远乡村跨越式发展的新道路。具体而言,数智技术通过突破时空限制、提升信息流通效率、精准识别价值三重机制,弥补偏远乡村发展短板;乡村文化资源通过价值重构、体验转化、内生激活的实现路径,满足人们对民族文化体验的需求。两种要素的结合形成了新的发展模式,对偏远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25 年 05 期 v.42 ;
[下载次数: 334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21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共同富裕视域下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城乡融合发展:演化逻辑、多维挑战与突破路径

杨浩;张满朝;

在共同富裕目标引领下,推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城乡融合发展,是补齐县域发展短板、实现共享繁荣的关键路径。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城乡融合发展的演化逻辑既遵循经济、社会、人口、空间等多维互动普遍规律,也面临“多重跨越”的特殊挑战,存在“城村双弱”的特别域情,具有“两手驱动”的特有优势和“绿色融合”的特定需求。当前,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城乡融合发展面临城乡内循环水平偏低、城乡公共服务供给缺口较大、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区域空间联动互动受制及绿色转型滞后、可持续发展受限等多重挑战。据此,应当采取产业片区园区带动、持续增收、服务点群辐射、人口梯度转移及空间“四生”融合的突破路径。

2025 年 05 期 v.42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四省涉藏地区农牧生计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20BJY14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县域富民产业促进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农村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对策研究”(23AJY015)阶段成果
[下载次数: 476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22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本期统计数据 more>>
2025 04 03 02 01
2024 06 05 04 03 02 01
2023 06 05 04 03 02 01
2022 06 05 04 03 02 01
2021 06 05 04 03 02 01
2020 06 05 04 03 02 01
2019 06 05 04 03 02 01
2018 06 05 04 03 02 01
2017 06 05 04 03 02 01
2016 06 05 04 03 02 01
2015 06 05 04 03 02 01
2014 06 05 04 03 02 01
2013 06 05 04 03 02 01
2012 06 05 04 03 02 01
2011 06 05 04 03 02 01
2010 06 05 04 03 02 01
2009 06 05 04 03 02 01
2008 06 05 04 03 02 01
2007 06 05 04 03 02 01
2006 06 05 04 03 02 01
2005 06 05 04 03 02 01
2004 06 05 04 03 02 01
2003 06 05 04 03 02 01
2002 06 05 04 03 02 01
2001 06 05 04 03 02 01
2000 06 05 04 03 02 01
1999 06 05 04 03 02 01
1998 04 03 02 01
1997 04 03 02 01
1996 04 03 02 01
1995 04 03 02 01
1994 04 03 02 01
1993 04 03 02 01
1992 04 03 02 01
1991 04 03 02 01
1990 04 03 02 01
1989 04 03 02 01
1988 04 03 02 01
1987 04 03 02 01
1986 04 03 02 01
1985 04 03 02 01
1984 04 03 02 01
1983 01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角下的明朝“大一统”思想与实践研究

邓云;

“大一统”思想作为中华文化核心思想之一,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与精神支柱。该思想所蕴含的“天下观”“华夷一体观”“和合”思想,为明朝“大一统”格局的构建提供了空间、历史与文化资源。明朝“大一统”思想主要体现在其疆域观的“多事四夷”、政治观的“因俗而治”及文化观的“以夏变夷”。其核心特征表现为三组辩证统一的关系:“华夷一体”与“内中外夷”的一体两面、“一道同风”与“因俗而治”的一体两面,以及“以德怀之”与“以威服之”的一体两面。明朝在具体的民族实践中全面吸收并融合了传统“大一统”思想的精髓,其现实意义在于为当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历史参照与理论支撑。

年 期 ;
[下载次数: 257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张李合户”:民族交融的自然位育与在地实践

牛乐;王婷婷;

“张李合户”是西北地区历史上蒙汉民族交融形成的文化习俗,也是兼具象征内涵和实践意义的社会交往活动。该习俗始于明初,从早期简单的走亲访友及祭祀祖先活动,逐渐发展成内容丰富的大规模“合户”社火,在民俗仪式中呈现由“分”达“合”的符号表征,成为研究西北地区蒙汉融合历史的文化样本。两姓族谱中的名讳记录、改姓与分姓、分户与合户等历史事件从不同侧面呈现了蒙汉民族在语言、亲属制度、生计选择、户籍体系等方面的交互影响,体现了多民族血缘关系与文化谱系的融合生长,在此过程中,自然位育、社会变迁与人的情感动机、在地实践互构形塑,成为促进民族融合的实质动力,形成多元交融的文化事实。

年 期 ;
[下载次数: 120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清代以来西北地区土汉民族交融的实践论析——基于民间文献《闲词一宗》的历史文本分析

杨文炯;桑凡;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共同性生成的重要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途径。通过对光绪末年甘肃平番县先密沟水磨乡约纠纷的考察,可以发现这一时期土汉民族交融汇聚的微观情境。所谓土汉民族,更多的是就其地方性政治身份的差异而言,双方之间的边界或身份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呈现因人、因时、因地、因利而宜的流动性或有意的模糊性。随着土汉民众间频繁的婚姻、物产、土地等交往交流,逐渐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局面。双方之间的身份差异也在长期的齐民话语导向下不断消弭,“土民”(土官所管之人)逐渐获得与汉族同等的法律地位,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建立起和谐平等的乡邻关系。在此基础上,“土民”依据其自身的主体性主动接纳、学习汉文化因素,使得土汉民族文化与习俗不断渗透交融。这一层级递进的共同体连续谱之生成过程成为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结构过程的局部缩影。

年 期 ;
[下载次数: 182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more>>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基层治理新困境及其突围——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例

韩玉祥;

乡村振兴以来,国家与农民关系面临着知识悬浮的新型困境。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例,知识悬浮表现为时间观念、空间观念和价值观念的错配现象。农村基层治理困境具体表现为治理主体方面的主动性缺失、治理方式方面的策略主义和形式主义、治理资金方面的高成本治理和地方负债。从治理知识的分析视角出发,知识悬浮是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治理困境的逻辑起点,身份转换导致治理主体困境,目标错位致使治理方式困境,城乡不分引发治理资金困境。知识悬浮本质上是村民自治的缺失。农村基层治理性质很大程度上是生活治理,而生活治理恰恰强调村民自治的重要性。解决新一轮的农村基层治理困境,需要从知识悬浮走向知识在场。

2021 年 02 期 v.38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多元化乡村治理问题研究”(19ZDA114)阶段成果
[下载次数: 11,085 ] [被引频次: 292 ] [阅读次数: 14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民族文化传承人的历史价值与当代生境

安学斌;

民族文化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是民族的身份、象征和民族精神、民族发展的动力源泉。在全球化、工业化、现代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冲击下,民族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消失与消亡。正确分析评价作为文化重要主体的传承人的历史作用与当代生境,实现文化解困,有利于优秀民族文化的抢救、保护与开发、利用,有利于人类在绚烂多彩、生动多样的文化生境中自由、和谐地共处与发展。

2007 年 06 期 No.115 ;
[下载次数: 4,736 ] [被引频次: 266 ] [阅读次数: 261 ] HTML PDF 引用本文

论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的关系

曹能秀;王凌;

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传承和教育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民族文化传承对教育的影响、教育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及二者的交互作用。民族文化传承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增加知识与技能、影响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培养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以及对教育内容和途径的制约;教育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促进民族文化的心理传承、促进民族文化的保存、积淀和选择以及对民族文化传承质量和水平的制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产物,又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一个动因;民族文化传承是教育的目标之一,又服务于教育的目标。

2009 年 05 期 v.26;No.v.26 ;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以教育促进贫困民族农村社区和谐发展》(编号:FMB070482);;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重大项目《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以寻甸县六哨乡为个案》(编号:06Z055G)
[下载次数: 7,310 ] [被引频次: 202 ] [阅读次数: 138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多元文化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陈兴贵

多元文化教育是以尊重不同民族文化为出发点,为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的一种多种文化共同教育的途径。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应成为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多元文化教育对于促进各民族间的相互理解,传承、弘扬民族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5 年 05 期 ;
[下载次数: 4,453 ] [被引频次: 175 ] [阅读次数: 71 ] HTML PDF 引用本文

“社会组织”的含义、功能与类型

张尚仁

文章认为社会组织指政府与企业外面向社会自主提供某个领域公共服务的法人实体。现代社会出现大量的社会组织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社会组织的发展对完善社会管理起着重大作用。对社会组织可以作多种分类,以职能为主的分类标准,可将社会组织划分为准行政组织、事业组织、公益组织和中介组织四种基本类型。

2004 年 02 期 ;
[下载次数: 4,124 ] [被引频次: 173 ] [阅读次数: 86 ] HTML PDF 引用本文
more>>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基层治理新困境及其突围——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例

韩玉祥;

乡村振兴以来,国家与农民关系面临着知识悬浮的新型困境。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例,知识悬浮表现为时间观念、空间观念和价值观念的错配现象。农村基层治理困境具体表现为治理主体方面的主动性缺失、治理方式方面的策略主义和形式主义、治理资金方面的高成本治理和地方负债。从治理知识的分析视角出发,知识悬浮是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治理困境的逻辑起点,身份转换导致治理主体困境,目标错位致使治理方式困境,城乡不分引发治理资金困境。知识悬浮本质上是村民自治的缺失。农村基层治理性质很大程度上是生活治理,而生活治理恰恰强调村民自治的重要性。解决新一轮的农村基层治理困境,需要从知识悬浮走向知识在场。

2021 年 02 期 v.38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多元化乡村治理问题研究”(19ZDA114)阶段成果
[下载次数: 11,085 ] [被引频次: 292 ] [阅读次数: 14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医养结合嵌入式”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研究

冯玉莹;

面对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我国养老模式面临较大困难和挑战。人口老龄化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与老年人晚年幸福生活息息相关,而新时代下老年人对养老模式有着更高的需求。医养结合嵌入式养老模式在面对现实需要、结合时代发展和人们传统养老观念改变中应运而生,该模式将医疗和养老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让老年人在家附近也能享受到医疗和养老的双重保障,在未来养老模式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该研究通过对上海市医养结合嵌入式养老模式供需两方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分析,将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明确医养结合嵌入式养老模式的研究意义,分析医养结合嵌入式养老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为完善医养结合嵌入式养老模式顺利实施提供借鉴。

2022 年 02 期 v.39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社区‘医养结合’深度融合体系构建及培育路径研究”(21BGL225)阶段成果
[下载次数: 9,084 ] [被引频次: 114 ] [阅读次数: 102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新质生产力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杨建春;李开潮;

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已成为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新型劳动者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引擎,新型劳动资料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源泉,新型劳动对象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资源基础,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及新型劳动对象的优化配置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新动能。为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赋能作用,需创新旅游业科技应用场景,加快智慧旅游发展;创新旅游业发展方式,推动旅游业绿色转型;优化旅游业生产要素配置,提升旅游资源利用效率;创新旅游业人才工作机制,加强新型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构建旅游业新型生产关系,促进旅游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4 年 06 期 v.41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族村寨旅游高质量发展引导乡村振兴的机制及路径研究”(20BMZ128)阶段成果
[下载次数: 8,847 ] [被引频次: 20 ] [阅读次数: 107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多元共治: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

温暖;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全局战略意义。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全部完成,"三农"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工业和城市污染治理得到充分的重视,相较而言,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无论是重视程度和投入整治力度都显得较为薄弱,个别农村地区问题比较突出。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应该与时俱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坚持科学的治理方法,开展系统治理工程。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生态环境治理应构建系统型治理体系,采用多元共治,其中,法律基础治理手段,应健全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立法体系和执法体系,强调公众参与。

2021 年 03 期 v.38 ; 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033410013)阶段成果
[下载次数: 7,906 ] [被引频次: 149 ] [阅读次数: 9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新质生产力赋能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关键问题与现实路径

侯冠宇;张震宇;

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为核心、产业为载体的新型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更是促进社会财富合理分配、实现公平与效率统一的重要手段。面对新一轮技术变革带来的经济结构失衡、全球经济转型、财富分配不均等一系列现实挑战,本研究提出了综合策略路径,包括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贸易模式、平衡财富分配、培养战略人才、协同发展速度。为落实这些措施,需要国家、企业与社会的协同合作,通过深化系统性改革增强国际竞争力,从宏观和微观层面综合施策,稳步推进全体人民向共同富裕目标迈进。

2024 年 03 期 v.41 ;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项目“中华传统的中国经济学解释研究”(2023JZDZ022); 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资助项目“数字经济赋能共同富裕”(2024BSLW18)阶段成果
[下载次数: 7,712 ] [被引频次: 86 ] [阅读次数: 195 ] HTML PDF 引用本文
more>>

最新录用

下载中心

友情链接

网站访问量

总访问量: 449,140
今日访问量: 346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
检 索 高级检索

    近日本刊接到作者举报,有人以本刊编辑部的名义,用电子邮件等方式,通知作者以收取审稿费为由进行诈骗。本刊敬告广大作者,目前本刊采用知网投稿系统收稿,知网投稿系统网址链接:https://ynzz.cbpt.cnki.net/,提醒广大作者切勿上当受骗!
    PS :我刊不收取作者任何费用,如果作者收到以编辑部名义缴纳的任何费用通知,请先致电确认,并报警。本刊联系电话:0871-65137404;0871-6515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