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首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体制机制建设探析
曾书清;段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体制包括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合作体制、参与体制,工作机制包括组织领导机制、宣传教育机制、主体协调机制、督查考核机制。目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体制机制建设在地方的民族工作、主体协同关系、督查考核、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仍有不足。未来要进一步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党委领导体制机制,构筑工作保障体系,强化责任主体协调,构建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推动民族地区各项建设落实主线要求,创新城市工作模式,从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提供坚实保障。
智能养老风险生成机理与协同治理机制研究
戴建兵;通过对东中西部地区18个省份的调查发现,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养老具有多维风险,包括安全性风险、隐私泄露风险、归责主体不明风险、自主性被剥夺风险、孝养分离风险、自我效能感衰减风险、技术信任缺失风险、设备闲置风险等。智能养老风险的生成是内部和外部牵引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科技本身的不确定性,老年人自我发展的脆弱性,以及智能技术应用和管理中存在的不完善性共同促成风险的生成和传播。应构建内外协同治理框架:外部协同治理机制应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引导养老服务市场和养老服务行业规范运行;内部协同治理应以老年人为中心,家庭、社区、养老机构和社会组织联动。通过协同治理,阻断智能养老风险的放大。
新时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三重逻辑关系研究
孙敏敏;袁祖社;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实践经验,集中表现为共同性与差异性、主体性与主体间性、融合性与互嵌性三重逻辑关系。这些关系范畴构成了解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内在逻辑、基本准则与行动导向的重要理据。基于共同体文化本位,审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三重逻辑关系,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发展方向,提供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中国方案。
构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律体系
虎有泽;程荣;构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律体系,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和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的内在要求。然而,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律体系在宪法规范体系、立法体系、法律实施及其评价监督保障体系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困境。因而,有必要以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确立5个基本原则,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法律法规的宪法规范体系和立法体系,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法律法规的实施体系、评价监督体系和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塑
张浩;殷艺娜;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丰厚文化土壤。从连续性而言,中华文明呈现于地理疆域、语言文字以及文化传统等方面的整体一致和绵延发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淀了历史底蕴和文化资源;从创新性而言,中华文明赋予中华民族在物质生产、思想文化、制度建设等方面的进取精神和无畏品格,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了前进动力和发展活力;从统一性而言,中华文明体现在政治实践、情感认知、利益诉求等方面的团结一体和深度融合,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了价值共识和情感认同;从包容性而言,中华文明彰显在民族分布、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等方面的求同存异与和谐共处,造就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元样态和开放品格;从和平性而言,中华文明所蕴含的交通成和、共生并进、保合太和的交往理念和处世智慧,培植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国气度和担当格局。
数字赋能农文旅融合的作用机理与路径研究——基于空间生产的理论视角
张亚芝;杨建春;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是驱动农文旅融合的重要引擎。从空间生产的理论视角阐释了数字赋能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再依照技术赋能—空间重构—业态融合的逻辑链揭示了数字赋能农文旅融合的作用机理。以此为基础,从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两大维度剖析了数字技术赋能农文旅融合的具体场景。最后,从强化空间生产能力、提升空间治理效能、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优化空间功能布局四个方面进行了路径探索,以期促进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和高质量发展。
医养结合政策试点与老年人心理健康:作用机制与经验证据
汪连杰;推进医养结合是优化老年健康和养老服务供给的重要举措。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1—2020五期面板数据,采用PSM-DID模型,实证考察医养结合政策试点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医养结合政策试点有利于缓解老年人抑郁情绪,提升精神状态及情景记忆,研究结论经稳健性检验、安慰剂检验后依然成立;(2)政策试点对低龄、女性、无配偶及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效应更高;(3)政策试点通过降低老年人医疗费用、增加子女精神慰藉及参加社交活动进而提升心理健康。基于此,应进一步扩大医养结合政策试点范围,针对不同特征的老年群体精准施策,关注医养结合在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与韧性方面的积极作用。
信号机制下乡镇劳动密集型政绩的生产——基于荷县“办点”工作的分析
侯冬意;狄金华;基于政府间的信号机制,下级政府需要通过打造政绩信号的方式证明自身能力。在晋升锦标赛体制下,打造政绩即“办点”,是下级政府向上级发送信号的重要途径,因此其有动力投入更大规模的预算外资源。针对既有的“资金密集型政绩”概念,研究提出“劳动密集型政绩”概念,旨在描述基层政府通过动员基层干部加大劳动投入的方式实现预算约束的软化,从而应对日渐硬化的财政约束,维持乃至于扩大投入的资源规模。从微观层面来看,分类考核、“拉练”考核、“条对块”考核等具体考核方式对劳动密集型政绩的产生存在促进作用。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越低的乡镇越倾向于打造劳动密集型政绩;相较于上级“块块”政府主导的综合考核,基层政府在面对“条条”部门主导的专项考核时更容易打造劳动密集型政绩。
云南华侨农场社区言语共同体实践路径研究
王国旭;左荣全;构建言语共同体是多语族群实现身份认同和日常沟通的重要方式。云南13个华侨农(林)场社区属于多语社区,多语既是存在形态,也是身份认同的标签,主要表现为向标准靠拢的普通话、具有群体特点的云南方言、当地人不使用的祖语和侨居国语言。其中,祖语(白话或客家话等)在归侨侨眷的家庭语言使用中依旧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社区及正式场合中使用普通话和云南方言,且表现出对国家通用语言认可度高于云南方言,后者情感性评价明显高于功能性评价。侨民侨眷经历了从以融入为目的到发展为目的的语言调适,当下应在宏观政策上指引鼓励侨眷充分利用亲缘人脉关系,进一步重视东南亚国家通用语种的培训和提升,积极对外拓展,助力“一带一路”倡议和乡村振兴战略。
作为媒介基础设施的中老铁路:周边传播视野下的时空实践与主体互动
黄典林;万卉英;中老铁路在不同阶段通过时空叙事重构区域联结,其物质性实践融合运输功能与文化转译,成为承载多重意涵的符号载体,既重塑了中老及中国-东盟关系网络,又通过科技-经贸叙事与文化价值转译优化国家形象,产生区域合作的溢出效应。从理论上看揭示了基础设施物质性与符号性的互动机制,提出“以物言说”的周边传播新范式;在实践上为中国国际传播提供策略启示,强调需将基础设施在地化实践与共识性话语建设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协同科技叙事与文化转译,打造高端品牌故事,因地制宜构建可持续传播路径,从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国家形象的具象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