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paperNew
2025, 05, v.42 23-33
清代以来西北地区土汉民族交融的实践论析——基于民间文献《闲词一宗》的历史文本分析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研究”(22JJD850013)阶段成果
邮箱(Email):
DOI: 10.13727/j.cnki.53-1191/c.20250812.001
摘要: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共同性生成的重要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途径。通过对光绪末年甘肃平番县先密沟水磨乡约纠纷的考察,可以发现这一时期土汉民族交融汇聚的微观情境。所谓土汉民族,更多的是就其地方性政治身份的差异而言,双方之间的边界或身份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呈现因人、因时、因地、因利而宜的流动性或有意的模糊性。随着土汉民众间频繁的婚姻、物产、土地等交往交流,逐渐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局面。双方之间的身份差异也在长期的齐民话语导向下不断消弭,“土民”(土官所管之人)逐渐获得与汉族同等的法律地位,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建立起和谐平等的乡邻关系。在此基础上,“土民”依据其自身的主体性主动接纳、学习汉文化因素,使得土汉民族文化与习俗不断渗透交融。这一层级递进的共同体连续谱之生成过程成为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结构过程的局部缩影。

Abstract:

The interethnic exchange, 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 are an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generation of the commonal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a necessary way to enhance a strong sense of the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examination of the dispute over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Xianmigoushuimo Township of Pingfan County in Gansu province in the late Guangxu Period reveals a microcosmic picture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Han ethnic group and the local ethnic group. The identities of the so-called Han ethnic group and the local ethnic group in this area were not clearly different and more evident in their local political identities with a vague boundary or intentional ambiguity that varied with the people, time, place and benefits. With the frequent marriages and the exchanges of goods and land between the Han ethnic group and the local ethnic group, there appeared a phenomenon of “no clear distinction between you and me”. The differences in identity between the two also gradually disappeared under the long-term influence of the popular discourse, with the latter gradually acquiring the same legal status as the former and the two having a harmonious and equal neighborhood relationship in their daily life. On this basis, the latter took the initiative to accept and learn the former's culture according to their own subjectivity, resulting in the interactive integration of their customs and cultures. The process of this hierarchical community-generating continuum is a microcosmic picture of th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s a pluralistic whole.

参考文献

① 杨建新:《再论各民族共创中华民族》,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苏文彪,杨文笔:《河湟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特点与启示》,载《贵州民族研究》2023年第1期。

② 何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经验研究:何以必要与何以可能》,载《西北民族研究》2023年第1期。

③ 如陈支平,刘慧钦:《从契约文书看清代以来东南地区的畲汉民族交融》,载《民族研究》2021年第6期;史光辉:《多语和谐视野下的清水江文书语言研究》,载《贵州民族研究》2020年第5期;等等。

(1)这份文书应当是由刘义一方成员汇录而成,因而缺少了张守惠一方的禀状。

(2)刘秉文:《闲词一宗》,光绪三十三年(1907)抄本,第2页。

(3)刘秉文:《闲词一宗》,光绪三十三年(1907)抄本,第2~3页。

(4)刘秉文:《闲词一宗》,光绪三十三年(1907)抄本,第2页。

(5)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295《年羹尧传》第34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0363页。“华龄”即鲁华龄,系连城鲁土司第十二世土官。

(6)刘秉文:《闲词一宗》,光绪三十三年(1907)抄本,第12页。

(7)刘秉文:《闲词一宗》,光绪三十三年(1907)抄本,第4~5页。

(8)刘秉文:《闲词一宗》,光绪三十三年(1907)抄本,第6页。

(9)刘秉文:《闲词一宗》,光绪三十三年(1907)抄本,第7~8页。引文中“△△”原文如此,代指具禀人刘义、火旺成、温含玉等,下同。

(10)刘秉文:《闲词一宗》,光绪三十三年(1907)抄本,第10页。

(11)刘秉文:《闲词一宗》,光绪三十三年(1907)抄本,第11页。

(12)刘秉文:《闲词一宗》,光绪三十三年(1907)抄本,第12~13页。

(13)刘秉文:《闲词一宗》,光绪三十三年(1907)抄本,第13页、15页。

(14)从《闲词一宗》附录的刘义等人在诉讼过程中的财物收支明细看,参与这次乡约纠纷的汉民多达50余人,其中温姓20人,杨姓8人。张守惠家族情况详见后文。

(15)刘秉文:《闲词一宗》,光绪三十三年(1907)抄本,第11页。

(16)刘秉文:《闲词一宗》,光绪三十三年(1907)抄本,第17~18页。

(17)刘秉文:《闲词一宗》,光绪三十三年(1907)抄本,第27页。

(18)张万祎(化名),1945年生人,退休小学教师,《张氏宗谱》为其续修,其中序言抄录自1915年原谱。

(19)今永登县红城镇野泉村。

(20)今天祝县赛什斯镇克岔村附近。

(21)《降母神祠庙记》,载李天俞,等纂修:《李土司家谱三种》,李健胜校注,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40页。

(22)《明故诰封昭毅将军锦衣卫指挥使守村李公籍配孙淑人合葬墓志铭》,载李天俞,等纂修:《李土司家谱三种》,李健胜校注,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47页。

(23)鲁光祖,鲁璠,鲁纪勋撰:《永登鲁氏家谱校注》,汪受宽,等校注整理,西安:三秦出版社,2019年版,第244~246页。

(24)[比]许让:《甘肃土人的婚姻》,费孝通,王同惠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6页。

(25)梁份:《秦边纪略》卷1《河州(卫)》,赵盛世,等校注,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5页。

(26)杨应琚撰:《西宁府新志》卷24《官师志》,崔永红校注,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430页。

(27)[比]许让(Schram L.):《甘青边界蒙古尔人的起源、历史及社会组织》,李美玲译,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83~84页。

(28)刘秉文:《闲词一宗》,光绪三十三年(1907)抄本,第4页。

(29)张万祎:《张氏宗谱》,手稿本,第4~5页。

(30)据乾隆《平番县志》记载,水磨每盘每年征税银二钱五分,城外水磨每盘每年征税银三钱。参见张绍美总修:《五凉全志校注》,张克复,等校注,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70页。

(31)刘秉文:《闲词一宗》,光绪三十三年(1907)抄本,第4页。

(32)龚景翰编:《循化志》卷4《族寨工屯》,李本源校,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47页。

(33)刘秉文:《闲词一宗》,光绪三十三年 (1907)抄本,第15页。

(34)《清世祖实录》卷7,顺治元年八月乙亥,第81页;卷43,顺治六年四月壬子,第348页,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35)杨应琚撰:《西宁府新志》卷16《田赋志》,崔永红校注,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55~264页。

(36)刘秉文:《闲词一宗》,光绪三十三年(1907)抄本,第19页。

(37)李天俞,等纂修:《李土司家谱三种》,李健胜校注,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16页;鲁光祖,鲁璠,鲁纪勋撰:《永登鲁氏家谱校注》,汪受宽,等校注整理,西安:三秦出版社,2019年版,第96页。

(38)武沐,赵洁:《清朝对甘青土司的治理及其影响》,载《民族研究》2018年第2期。

(39)王全臣纂修:《河州志校注》,刘电能,沈文学校注,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7年版,第344页。

(40)王全臣纂修:《河州志校注》,刘电能,沈文学校注,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7年版,第344~347页。

(41)清代西北土司缴纳田赋情况在各地均有所不同,雍正时期定赋起科多是就土司所管“番民”而言。参见武沐,朴晋亿:《清朝对甘青土司经济层面的治理》,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

(42)《清高宗实录》卷590,乾隆二十四年闰六月癸未,第557页;卷597,乾隆二十四年九月乙亥,第664页,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43)《清高宗实录》卷705,乾隆二十九年二月是月,第881页;卷1211,乾隆四十九年七月壬午,第245页,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44)牛运震:《空山堂文集》卷1《呈舅氏书》,载《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编:《清代诗文集汇编》(第30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87页。

(45)刘秉文:《闲词一宗》,光绪三十三年(1907)抄本,第4页。

(46)刘秉文:《闲词一宗》,光绪三十三年(1907)抄本,第7页。

(47)刘秉文:《闲词一宗》,光绪三十三年(1907)抄本,第17页。

(48)刘秉文:《闲词一宗》,光绪三十三年(1907)抄本,第10页。

(49)刘秉文:《闲词一宗》,光绪三十三年(1907)抄本,第11页。

(50)刘秉文:《闲词一宗》,光绪三十三年(1907)抄本,第16页。

(51)[比]许让:《甘肃土人的婚姻》,费孝通,王同惠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05页。

(52)如《荒草坪土民王应全恳息禀》《四十名土民□□□禀状》《连城土民鲁花保禀状》等,时间为光绪朝时期。参见杨善德编:《鲁土司衙门遗存文书辑录》,[内部资料],2020年版,第279~281页。

(53)Schram L.M.J.:The Monguors of the Kansu-Tibetan Frontier:Part III:Records of the Monguor Clans:History of the Monguors in Huangchung and the Chronicles of the Lu Family,Philadelphia: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1961,P.71.

(54)杨应琚撰:《西宁府新志》卷27《献征志》,崔永红校注,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477页。

(55)《明故诰封昭毅将军锦衣卫指挥使守村李公暨孙淑人合葬墓志铭》,载李鸿仪编纂:《西夏李氏世谱》,李培业整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3页。

(56)李天祥纂集:《碾伯所志》,梁景岱鉴定,景朝德校注,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40页。

(57)杨应琚撰:《西宁府新志》卷24《官师志》,崔永红校注,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430页。

(58)[比]许让(Schram L.):《甘青边界蒙古尔人的起源、历史及社会组织》,李美玲译,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09页。

(59)[比]许让(Schram L.):《甘青边界蒙古尔人的起源、历史及社会组织》,李美玲译,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08页。

(60)张万祎:《张氏宗谱》,手稿本,第6页。

(61)张万祎:《张氏宗谱》,手稿本,第5~6页。

(62)李传印,贺新芳编著:《名仕家风》,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132页。

(63)张万祎:《张氏宗谱》,手稿本,第2页。

(64)刘志伟:《明清族谱中的远代世系》,载《学术研究》2012年第1期。

(65)赵宗福:《族群历史记忆与多元文化互动——河湟汉人“南京珠玑巷移民”传说解读》,载《西北民族研究》2018年第2期。

(66)如笔者发现的《铁氏族谱》《范氏宗谱》等。铁忠科,等编:《铁氏族谱》,[内部资料],2019年版;《范氏世系宗谱》,咸丰十一年(1861)手稿本。

(67)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载《历史研究》2022年第3期。

(68)姚大力:《追寻“我们”的根源: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与国家意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版,第16页。

基本信息:

DOI:10.13727/j.cnki.53-1191/c.20250812.001

中图分类号:C95;K207

引用信息:

[1]杨文炯,桑凡.清代以来西北地区土汉民族交融的实践论析——基于民间文献《闲词一宗》的历史文本分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42(05):23-33.DOI:10.13727/j.cnki.53-1191/c.20250812.001.

基金信息: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研究”(22JJD850013)阶段成果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
检 索 高级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