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 | 0 | 35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构建言语共同体是多语族群实现身份认同和日常沟通的重要方式。云南13个华侨农(林)场社区属于多语社区,多语既是存在形态,也是身份认同的标签,主要表现为向标准靠拢的普通话、具有群体特点的云南方言、当地人不使用的祖语和侨居国语言。其中,祖语(白话或客家话等)在归侨侨眷的家庭语言使用中依旧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社区及正式场合中使用普通话和云南方言,且表现出对国家通用语言认可度高于云南方言,后者情感性评价明显高于功能性评价。侨民侨眷经历了从以融入为目的到发展为目的的语言调适,当下应在宏观政策上指引鼓励侨眷充分利用亲缘人脉关系,进一步重视东南亚国家通用语种的培训和提升,积极对外拓展,助力“一带一路”倡议和乡村振兴战略。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a speech community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for a multilingual community to achieve identity recognition and daily communication. The 13 returned overseas Chinese farming(forestry) communities in Yunnan belong to multilingual communities. Multilingualism is both a form of existence and a label of identity recognition, mainly manifested in standard Mandarin, Yunnan dialects with group characteristics, heritage languages not used by the local people, and languages of the host country. Among them, the ancestral languages(such as vernacular or Hakka) st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amily language use of the returned overseas Chinese and their families. Mandarin and Yunnan dialects are used in the communities and on formal occasions, and they show a higher recognition of the national language than Yunnan dialects, with the latter's emotional evaluation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functional evaluation. The overseas Chinese and their relatives have experienced the language adaptation from integration to development. At present, it is necessary to guide and encourage the overseas Chinese and their relatives to make full use of their kinship relationships in macro policies, further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training and promotion of the common languages in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actively implement the opening-up to the outside world, and help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n China.
① 云南13个华侨农(林)场分别为国营甘庄华侨农场(玉溪市元江县)、红河华侨农场(玉溪市元江县)、太和华侨农场(大理州宾川县)、宾居华侨农场(大理州宾川县)、彩凤华侨农场(大理州宾川县)、平远街华侨农场(文山州砚山县)、稼依华侨农场(文山州砚山县)、陆良华侨农场(曲靖市陆良县)、芒市华侨农场(德宏州芒市)、柯街华侨农场(保山市昌宁县)、勐库华侨农场(临沧市双江县)、耿马华侨农场(临沧市耿马县)、金坝华侨林场(文山州富宁县),为方便叙述,以下统一简称为华侨农场。
② 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纂:《云南省志》卷六十五《侨务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70页。
③ 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纂:《云南省志》卷六十五《侨务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5~46页。
④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平衡统计司:《国民收入统计资料汇编》,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0年版,第365页。
(1)祁进玉,王隽:《建构、传承与续写——侨港归侨集体记忆的人类学研究》,载《贵州民族研究》2024年第5期。
(2)杨雪翠:《宾川越南归侨的语言生活状况调查研究:以太和华侨农场归侨的语言生活状况为例》,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3)胡修雷:《从“印尼村”现象看华侨农场归难侨的文化再适应》,载《世界民族》2017年第2期。
(4)王思霖,胡亮节:《云南陆良华侨农场社区语言使用与语言态度调查》,载《红河学院学报》2021第3期。
(5)朱媞媞:《“乡音”未改:归侨的语言适应与群体认同——以泉州双阳华侨农场为例》,载《华侨华人研究》2024年第1期。
(6)据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纂:《云南省志》卷六十五《侨务志》第42、43、44页相关资料整理。
(7)徐大明,陶红印,谢天蔚 :《当代社会语言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89页。
(8)祝畹谨:《社会语言学概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7页。
(9)丁石庆,王国旭:《新疆达斡尔族母语功能衰变层次及特点》,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10)表中“侨居国语言”包括印尼话、越南话、印度话等,这些语言的使用具有互斥性。为表述方便,该栏的数据由这些语种的使用数据归并而来,下同。
(11)由于被试群体中自己或祖上侨居国在越南的侨民侨眷占绝对多数,在此以越南语的使用情况代表侨居国语言的使用。
(12)没有人选择“在医院使用越南语”一项,故表中相关项空白。
(13)刘慧,黎顺苗:《粤东地区居民语言使用情况调查分析》,载《语言文字应用》2020年第3期。
(14)王海兰:《国内经济学视角语言与贫困研究的现状与思考》,载《语言战略研究》2019年第1期。
(15)任杨:《归国人员文化再适应问题研究》,载《中国高等教育》2019年第10期。
(16)廖思华,丁凤仪,徐迩嘉,等:《从“留学热”到“海归潮”:海归群体反向文化震荡的心理与行为效应》,载《应用心理学》2021年第3期。
(17)庄怡川:《国外有关归国人员文化再适应研究综述》,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5年第4期。
(18)Maslow A H.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Psychological Review,(4),1943.
基本信息:
DOI:10.13727/j.cnki.53-1191/c.20250625.002
中图分类号:D634;H004
引用信息:
[1]王国旭,左荣全.云南华侨农场社区言语共同体实践路径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42(04):62-71.DOI:10.13727/j.cnki.53-1191/c.20250625.002.
基金信息:
教育部青年项目“云南华侨农场社区语言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18YJC740025)”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