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paperNew
2025, 03, v.42 5-13
数字共睦态:网络语境下传统艺术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究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旅游目的地社区参与机制与区域差异研究”(72074053)阶段成果
邮箱(Email):
DOI: 10.13727/j.cnki.53-1191/c.20250327.001
摘要: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交织的时代浪潮中,传统艺术的网络传播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路径。研究基于共睦态理论,对抖音平台三位传统艺术博主进行数字田野调查和质性分析,探索数字时代传统艺术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究发现,传统艺术的网络视频作为审美交往的数字载体,其所具有的平等赋权、协同创作和非结构参与特性能够促进参与者的自组织数字互动,实现认可、互动与传播;具有的情感共鸣、认知共享和行动激发功能,可激发参与者实现知情意审美共振,体验审美、沉浸和自豪。通过数字共睦态的共赏、共情、共融、共创,参与者实现打破时空壁垒的行为塑造,实现从个体到集体的情感内化,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Abstract:

In the intertwined tides of globalization and digitization, the online dissemin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art has emerged as a novel approach to enhanc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Grounded on the theory of communitas, this study conducts a digital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three bloggers of the traditional art on the Douyin platform, exploring how the digital-era traditional art enhances this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the traditional art videos, as the digital vehicles for aesthetic engagement, have their characteristics of egalitarian empowerment, collaborative creation and unstructured participation in catalyzing the participants' self-organized digital interactions, realizing recognition, interaction and dissemination. With the functions of emotional resonance, shared cognition, and motivated actions, these videos inspire the participants to achieve aesthetic resonance and enjoy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involvement and pride. Through the dynamics of co-appreciation, co-emotion, co-integration, and co-creation within the digital communitas, the participants transcend the spatiotemporal barriers in behavioral practices, internalize emotions from the individual to the collective, and ultimately contribute to enhanc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参考文献

①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9年9月28 日第2版。

② 李联廉,杨妍茜:《新媒体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云南实践》,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6期。

③ 朱怡璇:《传统文化短视频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与现代性转化》,载《中国电视》2023年第3期。

④ 崔莉,雷宏振:《基于传统地理空间和网络虚拟空间进行的两类产业转移之对比研究》,载《城市发展研究》2018年第5期。

⑤ 权玺:《和而不同异而相融:增能理论视域下“非遗新青年”的数字行动逻辑与价值共创体系》,载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2期。

(1)青觉,白云腾:《脱域视角下网络空间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1期。

(2)周宣辰,程倩:《情感与互动仪式: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析》,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

(3)赵红梅:《也谈“communitas”人类学视野下的一种旅游体验》,载《思想战线》2008年第4期。

(4)高俊,王新新:《网络社群成员的共睦态体验对潜水意向的影响研究》,载《南开管理评论》2022年第2期。

(5)余志远,闫铭,谷平平:《场域共在与集体欢腾:节庆旅游剧场中的游客体验共睦态形成研究》,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

(6)杨国兴:《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的适应性传播》,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

(7)魏立才:《叙事、认同、沉浸:多模态大模型赋能新时期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推进策略》,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1期。

(8)李燕琴,王鑫蕊:《乡村非遗数字化创新的主客价值协同路径:共振-共创-共生》,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5期。

(9)许丽霞,陆羽婕:《数字时代文化遗产的媒介化境遇与展望——基于德布雷的媒介学理论》,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

(10)毛嘉琪,张新:《元宇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新样态》,载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

(11)万立良,刘丁香,刘安群:《数字化解法: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中的短视频实践——以甘孜藏族自治州甲根坝镇为例》,载《民族学论丛》2022年第3-4期。

(12)宋妍:《镜-境相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的镜像生产》,载《西北民族研究》2024年第6期。

(13)范小青,刘晓洁:《舌尖上的“美美与共”:饮食类非遗短视频的传播与共同体意识深化》,载《民族学刊》2024年第5期。

(14)刘国强:《媒介化民族志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实践》,载《新闻界》2024年第5期。

(15)高进,黄种兴:《生成式人工智能与网络民族志发展》,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7期。

(16)卜玉梅:《网络民族志的田野工作析论及反思》,载《民族研究》2020年第2期。

(17)陈伶娜 :《信息“迷雾”:网络民族志研究面临的挑战分析》,载《民族学论丛》2023年第2期。

(18)蒋建华,张涵:《非遗短视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传播》,载《民族学刊》2023年第8期。

(19)孙佼佼,吕兴洋:《基于旅游审美哲学的艺旅融合:理论逻辑与研究框架》,载《旅游学刊》2024年第9期。

(20)林志聪,杨振杰,林发钦,等:《粤港澳区域融合中的空间生产及动力机制——基于列斐伏尔与德塞图的理论视角》,载《热带地理》2024年第12期。

(21)蒋建华,张涵:《非遗短视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传播》,载《民族学刊》2023年第8期。

基本信息:

DOI:10.13727/j.cnki.53-1191/c.20250327.001

中图分类号:D633;J124

引用信息:

[1]孙佼佼,郭英之.数字共睦态:网络语境下传统艺术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42(03):5-13.DOI:10.13727/j.cnki.53-1191/c.20250327.001.

基金信息: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旅游目的地社区参与机制与区域差异研究”(72074053)阶段成果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
检 索 高级检索